广西大学第92期“导师有约”暨公共管理学院第二十三期学术沙龙:关于增进中华民族与全世界人民和平命运共同体意识的探讨-凯发k8网页登录
当前位置: 凯发k8网页登录-凯发k8国际>>学院新闻>>公告通知>>正文

广西大学第92期“导师有约”暨公共管理学院第二十三期学术沙龙:关于增进中华民族与全世界人民和平命运共同体意识的探讨-凯发k8网页登录

2022年05月16日 15:50  点击:[]


2022年5月13日17:00,广西大学第92期“导师有约”暨公共管理学院第23期学术沙龙以腾讯会议的形式顺利开展。本期活动主题为“关于增进中华民族与全世界人民和平命运共同体意识的探讨”,参与讨论的老师有苏毅清老师和周文栋老师,文章分享者为2021级博士研究生付秋梅同学和2020级硕士研究生李岩岩同学,黄巧媛同学担任主持人。本次活动吸引了我院博士、硕士和部分校内外的其他同学参加。


(图一 付秋梅博士分享文章)

付秋梅博士分享题为《在公共服务中感知国家——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公共服务路径》的文章,该文章由六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问题的提出与文献综述,在介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基础上,结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研究和现实背景思考出写作视角和框架。

第二部分,是元问题,运用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观与国家职能论说明国家存在的目的与合法性来源,并阐述了公共服务的定义、本质属性、基本内容及其表现形式。

第三部分是中国现代民族国家建构历程,从历史发展的视角论述国民与国家关系的形塑历程,认为该历程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传统王朝国家是以共享同质性为核心的历史文化共同体,此时皇权政体和民众生活的关联微弱。近代国家转型进入社会“低组织状态”,此时民众原子化离散,各民族之间处于疏离甚至隔绝状态,为了解决“低组织状态”以及整合“民族”与“国家”的关系,孙中山、梁启超、毛泽东等先驱们呼吁培养具有明确国家观念的“新民”“国民”“新青年”。新中国成立以来逐渐建立起以公共服务为载体的政治连接纽带,在现代社会中,由于文化连接纽带的扩展受到同质性与前在性的限制,政治连接纽带更具有长治久安的内聚效力,更具社会整合的优势。

第四部分从“感知—满意—认同”的认知递进逻辑论证公共服务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作用机理。文章指出在社会化感知方面,当国家承担起国民权益的保护责任,国民才会真切感知到国家的“在场”,而公共服务正是民众感知国家的纽带。从感知到满意,公共服务强化了公民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情感。从满意到认同,公共服务提升了公民对国家的认同,主要表现在塑造公民身份意识,强化政治认同;促进族际整合,强化社会认同;构筑共有精神家园,强化文化认同;弥合“相对剥夺感”、“心理落差”和“公正焦虑”。

1726c

(图二 分享文章的章节展示)

第五部分指明强化公共服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进路,文章提出了三条有益建议:①建立可容纳多元诉求的公共服务需求体系;②建立精准高效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③建立完善的公共服务内容体系。

第六部分主要是对论文进行总结与展望。


在分享结束后,老师和同学们就分享的论文展开了讨论。关于本文整体逻辑,苏老师指出:文章主要通过国家与国民的关系来探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为国家与国民之间的联系越强,则中国民族共同体意识就越强,这两者之间的中介是公共服务。在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局势下,探讨这个话题恰逢其时,十分有益。苏老师还赞赏道:“文章为我们了解公共服务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民族和国家发展视角。文中还提到人们认为的“善”就是公共服务、公共利益,这也是新的阐述“善”的角度。有历史分析、有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切,文章有理有温度。”

1d421

(图三 苏毅清导师点评)

随后,周文栋老师也就分享的内容,提出了相关的问题,付秋梅博士对此回应道:“文章主要论述的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它的核心是公民对国家的认可。公共服务可以使公民真切地感知到国家的努力,并对国家感到满意,进而认同国家,增强民族共同体意识。”

1d6a4

(图四 周文栋导师点评)

李岩岩硕士分享的文章题目为《共同需求vs有限供给——如何供给新冠疫苗才能服务于全球共同抗疫》。基于当前疫情确诊病例多而疫苗产能不足的思考,李岩岩硕士认为只有将新冠疫苗视为全球公共物品进行低排他性的供给,才能形成更具操作空间的疫苗分配方案。经过比较分析不开放供给策略下的博弈和开放供给策略下的博弈,她提出应采取开放供给策略,赋予新冠疫苗“公共池塘资源”的属性,即具有高竞争性和低排他性。高竞争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国家间的高竞争性——国家间对有限疫苗的竞争;二是国民内部的高竞争性——国内民众对有限疫苗的竞争。低排他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消费的低排他性——每个国家都是疫苗资源使用者;收益分配的低排他性——接种疫苗实现群体免疫,产生正外部效应;决策的低排他性——各国在疫苗分配中均有不同程度话语权。接着她表示,新冠疫苗要实现全球层面的供给,就要有完善的供给制度保障,因此她从全球层面、国家集体层面、国家操作层面提出了多层嵌套的新冠疫苗全球供给制度。全球层面:保持新冠疫苗的非排他性供给、实现各国对规则制定的共同参与;国家集体层面:国家间开放技术边界提高疫苗产能、形成国家间的监督、制裁和冲突解决机制、尊重各国主权和权利不受外部权利体系的挑战;国家操作层面:各国因地制宜的制定符合本国国情的疫苗使用规则。最后是结论与展望。

126d2

(图五 李岩岩硕士分享文章)

此外,李岩岩硕士还与同学们分享了自己的写作和投稿心得:多阅读——文献是学术研究的生命线,中文、英文都要多阅读多积累。早动笔——早动笔才能有更多时间和机会进行交流和修改。勤交流——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问题的角度,因此多交流能够促进思想的碰撞,产生出新的火花。耐心等——耐心等待,保持镇定。

bc83

(图五 分享文章的章节展示)

接着,进入讨论与互动环节,苏毅清老师表示“如果把新冠疫苗转变为全球性的公共物品,对其他国家修改他们的抗疫政策和措施、抗击新冠疫情非常有益。”随后,周文栋老师也对此作出点评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思考,认为习近平同志多次提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但是感觉目前我们在用具体的制度去回应总书记的要求这方面还需要继续努力。

132ff

(图六 周文栋导师点评)

最后,与会同学也进行了提问:“结论关于奥斯特罗姆理论的创新是什么?”针对该问题,李岩岩硕士回答道:“国际上关于奥斯特罗姆理论的研究局限在草地、池塘等这类小规模的公共物品,所以我就思考能不能把奥斯特罗姆理论运用到大规模的公共池塘资源上,因此就想到了新冠疫苗。”

17d97

(图七 学生互动)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形势下,探讨人类命运共体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不可言喻的重要性,通过此次学术活动,同学们对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了更深的认知,这正是导师有约和学术沙龙活动的意义所在。


学术沙龙是我院为活跃学术氛围、增强学术探讨与思想交流并激发研究生学术兴趣的常规性学术活动。每次沙龙都围绕一个公共管理领域的研究主题,邀请一名老师担任特邀嘉宾,并由一至两位同学担任主讲人。主讲同学选取一篇该领域的相关文献进行解读和分享,参会同学围绕主题展开自由讨论与交流,由主讲老师对关键内容进行补充讲解并为同学们答疑解惑。这是一个开展平等自由学术探讨的良好平台,既为大家进行理论交流和思想碰撞提供了机会,也有利于拓宽同学们的思维和视野,为学术研究提供全新视角。


下一条:

【】

网站地图